1. 大发集团



      1. 苏式小吃申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 坚持“正宗”

        2016年12月19日

          “绣带盈盈隔座香 ,新裁谜语费商量 。海棠饼好侬亲裹,寄与耶知侬断肠 。”这首诗写的就是苏州海棠糕 。作为苏式小吃的代表梅花糕、海棠糕一直深受人们的欢迎。近日 ,被列入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姑苏传统小吃“陈老大”梅花糕、海棠糕正积极申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遗产。而这背后的传承与发扬都离不开一个人,他就是陈巧文。

          55年的坚持为了“正宗”二字

          陈巧文出身在“糕帮”世家,是陈家海棠糕梅花糕第五代传承人。陈巧文从小就受到家庭的“熏陶”。建国初期,他的祖父母 、外祖父母分别在苏杭两地摆摊做“梅花” 、“海棠”两糕,父母则流动于苏沪两地。13岁那年,因家中拮据 ,读完小学的陈巧文只能辍学跟着父母做糕 。聪明好学的他,没几年功夫就将祖传的糖果、糕点等多种小吃制作出来,特别是海棠糕梅花糕的配料烘烤技艺更是与父辈不分上下 。

          19岁那年在征得家人同意下,他自立门户 ,独挡一面,开始了属于自己事业的新生活 。这一干就是55年,“梅花糕 、海棠糕是我辈老祖宗留下来的民间技艺,不能在我这一代失传和衰落。虽然这一行很辛苦,起早贪黑 ,手握15公斤的大模具 ,但为了‘正宗’的评价,再辛苦也值得 。”陈巧文说。据介绍,陈巧文的制作工具都是一代代传承下来的 ,全套家什都是铜器所制,有一定的年代,都快成古董了 。

          目前,陈巧文在南浩街和观前街大成坊都有自己的摊点。“大发集团这行一直是露天经营,不仅是为了节约成本 ,更是为了保持那原有的‘味道’ 。”陈巧文说。除此之外,现在苏州凡有民间集会,组织者都会请他到现场做,摊位前必是络绎不绝。

          破例收徒为了传承这门手艺

          2007年6月20日 ,陈巧文打破老祖宗制定的传内不传外、传男不传女的“家规” ,收了自己的第一个徒弟江建华 。“毕竟现在已经上了岁数了,每天要敲着那三十斤重的模具早出晚归 ,感觉有点力不从心 。”陈巧文说 ,“本想让自己的女儿接班 ,但女儿有自己的想法,不愿意做这一行 。为了不让这炉火在我手里熄灭,我一定要把这个手艺传承下去。”

          据悉,在拜师学艺前,江建华是名下岗工人 ,为了生计在山塘街卖碟片 。因为学习这门手艺既要脑子灵活又要吃得起苦 ,为了能真正将手艺传承下去 ,陈巧文也对江建华进行了长期考核。最终,学艺近6年的江建华正式“满师” ,成为陈氏家族第六代“海棠糕、梅花糕”传人,为苏州梅花糕、海棠糕的传承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我收江建华为徒是感觉她能吃得起苦,能够将我祖传的手艺传承下去。”陈巧文说。

          2016年6月16日,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陈氏海棠糕、梅花糕,陈巧文又收了第二个徒弟。如今 ,在家人和徒弟的帮助下,这一传统技艺已成功传承了下来。

          竭力申遗为了将苏式小吃发扬光大

          “材料我已经全部准备好了  ,明天就给你们送过去 。”当大发集团走近陈巧文在南浩街的摊点时,他正在打电话。据他介绍,苏州市正准备将他的陈氏梅花糕 、海棠糕申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 ,需要他准备些材料。梅花糕 、海棠糕首次申请省非遗,他显得有些激动。

          据悉,早在2004年生意越做越好的时候 ,陈巧文率先以“陈老大海棠糕” 、“陈老大梅花糕”注册申请商标,得到了国家工商管理总局商标局的受理,由此成为全国同行业中第一个拥有注册商标专利的艺人 。2010年6月,苏州市文化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局 、苏州市财政局向他颁发了“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玄妙观小吃制作技艺(梅花糕、海棠糕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证书。在陈巧文看来,能作为非遗传承人是对他的肯定 ,“苏式小吃有狠多 ,梅花糕、海棠糕只是其中之一 ,现在许多传统手艺都濒临人亡灭绝,大发集团必需得共同努力,改变这样的困境。”陈巧文说 。

          在得知能有机会申请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时 ,陈巧文就一直为这事忙碌着。虽然自己文化知识不高 ,但他亲自口述,特意聘请专业人士撰写申遗的相关材料 。因为他觉得申报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对梅花糕、海棠糕的发扬,更是对大发集团苏式传统小吃的发扬光大。

        来源(中华餐饮网) 作者(佚名)

        大发集团集团(www.zhxsjd.com)



        1. XML地图